1.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哪句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王勃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岐路,儿女共沾巾。
【注释】
1、城阙:指唐代都城长安。
2、辅:护卫。
3、三秦:现在陕西省一带;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。
4、五津: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。
【韵义】
古代三秦之地,拱护长安城垣宫阙。
风烟滚滚,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。
与你握手作别时,彼此间心心相印;
你我都是远离故乡,出外做官之人。
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,知己啊知己,
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,都象在一起。
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,伤心地痛哭;
象多情的少年男女,彼此泪落沾衣。
【评析】
此诗是送别的名作。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。起句严整对仗,三、四句以散
调承之,以实转虚,文情跌宕。第三联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奇峰突起,高
度地概括了“友情深厚,江山难阻”的情景,伟词自铸,传之千古,有口皆碑。尾联
点出“送”的主题。
全诗开合顿挫,气脉流通,意境旷达。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,音调爽
朗,清新高远,独树碑石。
2.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中的名句是什么
1、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中的名句是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;
2、解释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,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;
3、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岐路,儿女共沾巾。
4、翻译
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,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。
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,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。
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,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。
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,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。
3.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中的名句是哪一句
名句: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原文: 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 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 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译文: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,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。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,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。
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,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。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,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。
创作背景: 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。“少府”,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。
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,王勃在长安相送,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。赏析: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,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。
起句严整对仗,三、四句以散调相承,以实转虚,文情跌宕。第三联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奇峰突起,高度地概括了“友情深厚,江山难阻”的情景,尾联点出“送”的主题。
全诗开合顿挫,气脉流通,意境旷达。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,音调明快爽朗,语言清新高远,内容独树碑石。
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,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、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。
4.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: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。“海内”四海之内,指全天下,即全国。
“存知己”,有知心的朋友存在。第二句。
“天涯”,天边。指很远的地方。
“若”,好象。“比邻”,近邻。
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: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,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。 赏析: 这一联,是在承接第二联“同是宦游人”的基础上,来了个奇峰突起,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,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,从眼前的离别,讲到对别后的思考,是全诗的诗眼,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,点明了本诗的主旨:要做官就应该有“志在四海”的宏远抱负,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。
真正的知己,因为心心相印,情相连通,所以,即使远在天涯海角,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。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,是由三国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里“丈夫志四海,万里若比邻”演化而来,二者同是脍炙人口的名句。
诗人在这里指出:长安、蜀川,远隔千山万水,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。 但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(这一生)当以同怀(永结同心)视之。”
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,而是自铸伟词,语言更加凝练,对仗更加工整,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,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,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,感情更加充沛,气势更加恢弘,并能赋出新意,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,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。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,千古不朽的绝唱,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,但旗帜举得更高,更是曹诗精神的'发扬光大,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。
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。 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。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:王勃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 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 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5.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的赏析
作品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,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。
起句严整对仗,三、四句以散调相承,以实转虚,文情跌宕。第三联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奇峰突起,高度地概括了“友情深厚,江山难阻”的情景,千古传诵,有口皆碑。
尾联点出“送”的主题。 全诗开合顿挫,气脉流通,意境旷达。
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,音调爽朗,清新高远,独树碑石。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,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。
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两句,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。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 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”。“阙”,是皇宫前面的望楼。
“城阙”,指唐的帝都长安城。“三秦”,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。
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,所以后世称它三秦。“辅”,辅佐,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。
“辅三秦”,意思是“以三秦为辅”。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,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。
“风烟望五津”。“五津”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。
远远望去,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。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。
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,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。诗的开头不说离别,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。
举目千里,无限依依,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。 诗人身在长安,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,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。
作诗,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,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,可以置万山于几席,览千春于瞬息。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从河源直看到东海。
“瞿塘峡口曲江头,万里风烟接素秋”,从三峡直看到长安。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,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,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、杨枝,泪痕,酒盏是不相同的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 “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”。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?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,离乡背井,已有一重别绪,彼此在客居中话别,又多了一重别绪:其中真有无限凄恻。
开头两句调子高昂,属对精严,这两句韵味深沉,对偶不求工整,比较疏散。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,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。
开头如千尺悬瀑,从云端奔泻而下,接着便落入深潭,潺潺流来,飞韵清远,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、一个强的跌宕,使人感到矫夭变化,不可端睨。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,第五六两句,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,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。
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,只要同在四海之内,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,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。
气象阔达,志趣高远,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,既是永恒的,也是无所不在的的,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。 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 结尾两句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!”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,意思是: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,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!是对朋友的叮咛,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。
紧接前两句,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,然后终止。拿乐曲做比方;乐曲的结尾,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,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。
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。欣赏古代诗歌,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,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,还要领悟它的章法,它的思路的顿挫、腾跃,变化和发展。
文似看山不喜平,诗也如此。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,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。
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。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。
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、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。王、杨、卢、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。
首先,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。杨炯说,王勃“尝以龙朔初岁,文场变体:争构纤微,竞为雕刻;糅之金玉龙凤,乱之朱紫青黄;影带以徇其功,假对以称其美。
骨气都尽,刚健不闻,思革其弊,用光志业。”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,提倡刚健的诗风的。
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,该诗一洗绮丽之习,质朴雄浑,横溢奔放,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。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,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。
其次,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以五言律诗为例,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,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。
王勃的这首诗,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。再读一读王、孟的五律,进而读一读李,杜的五律,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,一脉相承,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。
中心思想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,诗人作此诗相赠。全诗先收后放,先说同是宦游之人,同有惜别之意,然后陡然一转,说哪里没有朋友呢,男儿分别,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?气势豪迈,意境开阔,尤其是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更成为千古名句。
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安琪文化网 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名句(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哪句)